工作人员无奈地摇头:“阿姨,现在土地资源紧张,商业开发能给街道带来税收,公益项目...难啊。”
回家的路上,三人都沉默不语。刘大山突然一拍大腿:“怕什么!咱们当兵的时候,什么困难没遇到过?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老班长的话重新点燃了大家的斗志。宋霆野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走正规申请流程,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造势。
予安想出了一个主意:“我们可以办一个‘老兵记忆展’,让更多人了解老兵们的故事和价值。”
说干就干。周缝负责布展设计,孟沅组织艺术团制作手工艺品,予宁联系媒体宣传。展览选址就在老纺织厂门口的空地上,寓意深远。
开幕式那天,秋高气爽。令人感动的是,不仅本社区的老人来了,连周边社区的老兵也慕名而来。展板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讲述着烽火岁月;展柜里,一枚枚勋章见证着热血青春。
最引人注目的是现场互动区——老兵们教孩子们打背包、唱军歌,孩子们则教老人用智能手机。代际之间的温暖交流,让很多围观市民动容。
“我以前总觉得老兵就是老古董,”一个高中生感慨地说,“没想到他们这么可爱,故事这么精彩。”
展览持续了一周,影响力超出预期。本地媒体连续报道,甚至引起了市领导的关注。就在展览最后一天,街道办主任突然来到现场,找到宋霆野:
“宋老,经过街道研究,我们决定支持‘老兵之家’的项目。老纺织厂可以划出两千平米给你们使用,租金象征性收取一元钱。”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欢呼雀跃。但喜悦过后,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改造厂房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的账户上只有寥寥数万的捐款。
“要不,我们发起募捐吧?”孟沅提议。
予安立即行动,在网上发起众筹;予宁联系企业寻求赞助;周缝则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始前期测量和设计。
募捐过程并不顺利。起初几天,捐款寥寥无几。转机出现在一位知名企业家的到访。这位企业家的父亲也是老兵,不久前刚去世。在参观“老兵之家”后,他当场捐出一百万:
“我父亲晚年很孤独,如果当时有这样的地方该多好。这笔钱,就当是替我父亲捐的。”
这笔大额捐款带动了更多爱心人士的关注。短短一个月,募捐金额就超过了预算。
改造工程正式开始那天,老人们都来到现场。宋霆野拿起铁锹,为工程奠基。阳光下,他的银发闪闪发光,但身姿依然挺拔如松。
“这是我退休后干的又一件大事。”他感慨地对孟沅说。
孟沅笑着为他擦去额头的汗水:“你呀,永远闲不住。”
“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中心,”刘大山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这是我们的新家,是温暖的港湾。”
三个月后,新“老兵之家”终于落成。保留了老厂房的红砖外墙,内部却是现代化的适老化设计:无障碍通道、防滑地板、紧急呼叫系统...处处体现着对老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