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脚下的冬天比城里要冷一些,但小院里却温暖如春。公共阳光房里,老人们每天聚在一起晒太阳、聊天、下棋。食堂里总是飘着饭菜的香气,孟沅精心搭配的营养食谱深受大家欢迎。
最热闹的是下雪天。老人们像孩子一样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晚上,大家围坐在公共活动室的火炉旁,读书、唱歌、分享往事。
宋霆野养成了每天清晨散步的习惯。沿着村边的小路慢慢走,呼吸着清冷的空气,看着远山如黛,近树挂霜,他感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一天散步回来,他发现孟沅在公共阳光房里教几位老人画水彩画。阳光透过玻璃顶棚洒下来,照在老人们专注的脸上,画面温馨美好。
“没想到晚年还能学会画画。”刘大山举着自己画的西山雪景,得意地说,“我要寄给国外的孙子看看。”
宋霆野悄悄用相机记录下这个场景。他打算将这些照片整理成册,记录“互助小院”的点点滴滴。
春节前夕,小院举办了第一次集体联欢会。老人们各展所长,表演节目,分享家乡美食。宋霆野和孟沅的儿子一家也特地赶来,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爷爷,你们这里真好!”小孙子拉着宋霆野的手说,“我长大了也要建一个这样的地方。”
孩子的天真话语让宋霆野倍感欣慰。也许,这种互助养老的理念真的能够传承下去,惠及更多的人。
时光如水,静静流淌。转眼间,“互助小院”已经运行了一年多。入住的老人们不仅身体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精神状态也更加饱满。他们找到了晚年的价值和意义,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一个春日的午后,宋霆野和孟沅坐在自家小院的紫藤花下,回顾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还记得我们刚搬来时,只想着安度晚年。”孟沅微笑着说,“没想到又干成了这么一件大事。”
宋霆野望着远处坡地上错落有致的小院,感慨道:“有时候我在想,也许这就是命运的旨意。让我们在享受宁静的同时,还能为他人创造幸福。”
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互助小院”的模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附近村庄开始效仿这种模式,政府也出台了支持互助养老的政策。他们的经验被整理成案例,在多个论坛上分享。
但宋霆野和孟沅明白,真正的成功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脸上幸福的笑容。
一天,赵阿姨的女儿来探望母亲后,激动地拉着孟沅的手说:“孟阿姨,谢谢您!我妈妈以前在城里整天闷闷不乐,现在整个人都开朗了,还学会了剪纸。这里不仅是养老院,更是让她重获新生的地方。”
这样的话,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