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达目的,长孙离干脆隐姓埋名,混进了突厥汗庭,还凭着手段勾搭上了陀钵可汗的王后。
待关系稳固后,他直接设计毒死了陀钵可汗。
彼时汗后没有子嗣,看着陀钵留下的儿子庵罗,她以庵罗母亲出身低贱(不过是个普通婢妾)为由,硬是把陀钵的侄子阿波推上了可汗之位,自己则成了掌握实权的汗太后。
按说这局面本合长孙离的意——
阿波还是个少年,心思单纯,容易掌控。
可长孙离的目标是让突厥彻底动乱,而非扶持一个傀儡,这种“安稳”压根不符合他的预期。
于是他转头就去找陀钵的另一个侄子,还是用“母贱子卑”的理由挑事——
哪怕阿波的母亲其实是柔然某大部落的贵女,他也硬掰“柔然早已灭亡,亡族之女连奴隶都不如”,硬是把庵罗又推上了可汗之位。
庵罗本就胆小,刚坐上汗位就怕得不行,为了保命,干脆把汗位禅让给了实力更强的摄图。
摄图上位后改名为沙钵略可汗,转头就收拾了阿波,阿波战败被杀,那位曾与长孙离勾结的汗太后也没能幸免。
一番折腾下来,突厥居然还牢牢维持着统一,半点没乱。
这结果让长孙离彻底怒了——
不仅没搞分裂突厥,连自己的相好(汗太后)都没保住。
他不甘心,在突厥各部里绕了一圈,终于盯上了陀钵叔叔那一支部落——
也就是陀钵的堂弟统领的势力,这支部落在草原上实力雄厚,本就对摄图的统治心存不满。
长孙离又开始了一番“迷之操作”,先是挑动达投(陀钵堂弟)拒绝承认摄图的可汗地位,逼他把汗位还给庵罗;
接着又派死士刺杀了庵罗,让“庵罗之死”成了达投与摄图彻底撕破脸的导火索。
双方就此展开混战,打了一场又一场,谁也没法彻底打赢谁,原本统一的突厥,终于在这场无休止的内斗里,彻底分裂成了东西两部。
长孙离搅分裂突厥后,带着一身疲惫返回中原,可刚踏入故土就傻了眼——
他拼死效忠的北周建德皇帝宇文邕早已驾崩,连北周都没了,柱国杨坚取而代之建立了大隋。
半生心血仿佛成了笑话,他心灰意冷,索性丢开所有谋划,找了处僻静地方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事。
这边长孙离隐退,北方的突厥压力却骤然减轻,杨坚心里纳闷,派人追查缘由,最后竟把“离间突厥”的功劳安在了长孙离的胞弟长孙晟头上。
毕竟长孙晟常年与突厥打交道,名声在外,没人想到真正的幕后推手,早已成了不问世事的隐士。
归隐后的长孙离并未彻底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后来收了个徒弟叫刘文静。
这刘文静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学了师父离间突厥的手段后,竟也效仿着混进突厥汗庭,勾搭上了始毕可汗的汗后。
待摸清虚实,他又悄悄返回中原,一手策划了“晋阳之变”,推着李渊举起反隋大旗——
也算间接帮师父报了“北周覆灭”的仇。
可没得意几年,他就因功高盖主,被李渊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
远在突厥的汗后得知情郎惨死,悲痛欲绝,转头就给始毕可汗吹枕边风,哭着要他出兵伐唐。
始毕可汗虽心疼美人,却也清楚伐唐风险太大,始终没松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