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4日
今天早晨醒得比平时早。天还没完全亮,窗外已经有麻雀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心里总有股躁动,像是被什么轻轻推了一把,让我无法再躲在原地。
吃早饭时,我终于把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对着父母,我轻声说道:“我想把最近写的几篇东西,整理一下,寄出去试试。”
母亲愣了愣,手里的筷子停在半空:“寄出去?寄给谁?”
我笑笑:“报社、杂志,或者网上投稿。”
父亲低头喝了一口粥,没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他的沉默让我心里更确定:这件事,值得一试。
上午,我翻出这些天写的笔记本,把里面的几篇挑出来,抄到干净的稿纸上。纸张被笔尖划过的声音在屋子里显得格外清晰。写到一半,我忽然停下来,心里有些犹豫:这些东西真的有人愿意看吗?它们不过是我最琐碎的记录,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人的文笔。
可是当我再低头看那些字时,心里忽然有一种坚持的力量。倘若连我自己都否认它们,那它们就永远只会是一堆废纸。
我给其中一篇起名《春天的风声》,写的是那天和阿强坐在河边时的心境。另一篇叫《雨夜》,是关于夜里听雨入眠的感受。写到最后,我挑了第三篇《书摊老人》,写我遇见旧书摊时的点滴。三篇文章合在一起,像是我的心情三部曲。
午后,我骑车去了镇上邮局。邮局门口依旧有人来来往往,寄包裹的、领信件的。柜台里的工作人员戴着口罩,声音有些闷,但仍然礼貌地问:“寄哪里?”
我把准备好的信封递过去,里面是那三篇文章,还有我写的一封短短的自我介绍。我说自己是个普通的乡镇青年,写字只是为了找回生活的力量。希望编辑能抽空看看,如果觉得合适,就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