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天气突然变冷,大棚内的温度急剧下降。
杨开发现后,立刻启动了增温设备,还在大棚外加盖了一层草帘,以增强保温效果。
他对一起管理大棚的老张说:“老张,这温度要是控制不好,西红柿苗可就长不好了,咱们得时刻盯着。”
而对于耐寒一些的生菜,在生长期间,杨开将温度控制在 15 - 20c。
通过精准的温度调控,为不同蔬菜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温床,保证了蔬菜的正常生长。
除了温度,湿度也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
杨开根据蔬菜的生长特点和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节大棚内的湿度。
在蔬菜的幼苗期,需要保持较高的湿度,以促进根系的生长。
杨开采用喷雾的方式增加大棚内的湿度,每天定时喷雾,使湿度保持在 70% - 80%。
随着蔬菜的生长,对湿度的需求会发生变化。
在蔬菜开花结果期,湿度过高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杨开就通过通风换气的方式降低湿度。
他打开大棚的通风口,让空气流通,将湿度控制在 50% - 60%。
有一次,连续几天阴雨天气,大棚内的湿度急剧上升。
杨开担心会影响蔬菜的生长,他带领村民们在大棚内放置了干燥剂,还加强了通风,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将湿度控制在了合适的范围内。
光照是蔬菜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杨开非常重视光照的调节。
他们的大棚采用了透光性好的塑料薄膜,保证了充足的自然光照。
为了弥补冬季光照不足的问题,杨开在大棚内安装了补光灯。
在天气不好或者光照时间短的时候,就开启补光灯,为蔬菜提供额外的光照。
他还根据蔬菜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整补光灯的照射时间和强度。
对于需要强光照射的蔬菜,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和强度;对于耐阴的蔬菜,则减少光照时间和强度。
在调节光照的过程中,杨开不断总结经验。
他发现不同蔬菜对光照的敏感度不同,于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加精准的调节。
有了充足而合适的光照,蔬菜的光合作用得以充分进行,生长得更加茁壮。
大棚内的气体成分也会影响蔬菜的生长。
杨开知道,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释放氧气。
为了保证大棚内有充足的二氧化碳,他采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
在白天,当光照充足时,开启二氧化碳发生器,增加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
到了晚上,关闭二氧化碳发生器,以保证大棚内的气体平衡。
此外,杨开还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排出大棚内的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硫等。
他每天都会定时打开通风口,让新鲜空气进入大棚,为蔬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氛围。
为了让蔬菜在大棚里能享受到恰到好处的光照,他又在其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杨开四处打听,咨询农业专家,还亲自去市场上考察各种塑料薄膜。
了解到不同的薄膜透光率不同,质量也参差不齐。
经过一番比较和筛选,他最终选择了一种高透光率的无滴防老化塑料薄膜。
这种薄膜不仅能让更多的阳光穿透进入大棚,还能有效防止棚内水汽在薄膜上凝结成水滴,避免水滴对阳光的遮挡和折射。
在安装薄膜的时候,杨开格外小心。
他和村民们一起,将薄膜平整地覆盖在大棚骨架上,确保没有褶皱和漏洞。
他对大家说:“这薄膜就像是给蔬菜盖的被子,一定要盖好,让阳光能顺利照进来。”
薄膜安装好后,杨开并没有放松警惕。
他在大棚里安装了光照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的光照强度和时间。
每天,他都会查看传感器的数据,了解光照的变化情况。
他还制作了一个光照记录表格,将每天的光照数据详细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