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他掌握了当地光照的规律,知道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棚内的光照情况是怎样的。
有一天,天气突然转阴,光照强度明显下降。
杨开通过传感器及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意识到可能会影响蔬菜的生长,于是开始思考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光照不足的情况,杨开决定引入人工光源——补光灯。
他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补光灯,了解它们的光谱特性和适用范围。
最终,他选择了 LEd 补光灯,这种灯具有能耗低、光谱可调节的优点。
他根据大棚的面积和蔬菜的种植布局,合理安装了补光灯。
在安装过程中,他考虑到光照的均匀性,将补光灯均匀地分布在大棚内,确保每一株蔬菜都能接受到充足的光照。
当光照传感器显示光照强度低于蔬菜生长所需的阈值时,杨开就会开启补光灯。
他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调整补光灯的光谱和照射时间。
对于叶菜类蔬菜,他增加了蓝光的比例,以促进叶片的生长;对于果菜类蔬菜,他增加了红光的比例,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他还制定了详细的补光时间表,在光照不足的时间段开启补光灯,保证蔬菜每天能接受足够的光照时间。
有一次,连续几天阴雨天气,大棚内的自然光照严重不足。
杨开及时开启了补光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行补光。在补光灯的帮助下,蔬菜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长状态。
光照虽然对蔬菜生长至关重要,但过度的光照也会对蔬菜造成伤害。
在夏季,阳光强烈,大棚内的光照强度过高,容易导致蔬菜灼伤。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杨开在大棚顶部安装了遮阳网。
当光照强度过高时,他就会放下遮阳网,遮挡部分阳光,降低大棚内的光照强度。
他根据光照传感器的数据和天气情况,灵活控制遮阳网的开合。
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他会收起遮阳网,让蔬菜充分接受自然光照;在阳光强烈的时候,他会及时放下遮阳网,保护蔬菜免受强光的伤害。
有一次,夏季的午后阳光格外刺眼,杨开看到光照传感器的数据后,立刻指挥村民放下遮阳网。
他对大家说:“可不能让这强光把咱们的蔬菜晒坏了,遮阳网就是蔬菜的‘太阳伞’。”
除了精细调节光照,还在温度、湿度、气体和土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蔬菜生长环境。
杨开深知不同蔬菜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各异。
他在大棚内安装了智能温度传感器和温控设备,实时监测并精准调节温度。
在寒冷的冬季,为了保证喜温蔬菜如辣椒的生长,杨开采用了多层覆盖的方式。
在大棚外层加盖草苫,内部铺设地热线。
他每天清晨都会早早来到大棚,检查草苫的覆盖情况,确保没有缝隙漏风。
有一次,夜里突然降温,杨开担心地热线功率不够,他和村民们一起,又在大棚里增加了几个炭火盆,但严格控制炭火盆的使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他对村民老张说:“这温度可不能马虎,辣椒怕冷,咱们得给它们营造个温暖的家。”
而在炎热的夏季,为了给不耐高温的生菜降温,杨开安装了水帘降温系统。
当温度传感器显示温度过高时,水帘系统自动开启,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降低大棚内的温度。
同时,他还会打开大棚的通风口,加强空气流通,形成自然对流,进一步降低温度。
湿度管理:恰到好处的水润滋养
湿度对于蔬菜的生长同样重要,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蔬菜的健康。
杨开根据蔬菜的生长需求,采用多种方法调节湿度。
在蔬菜的育苗期,为了保持较高的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杨开使用了喷雾器定时喷雾。
他精心计算喷雾的时间和频率,确保湿度保持在 70% - 80%。
有一回,喷雾器出现故障,他立刻放下手头的其他工作,亲自修理。他说:“这湿度要是跟不上,幼苗可长不好。”
当蔬菜进入开花结果期,湿度过高容易引发病虫害,杨开就加强通风,并在大棚内放置干燥剂。
他会定期检查干燥剂的吸湿情况,及时更换。
在雨季,他更是密切关注大棚内的湿度变化,一旦发现湿度超标,马上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