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华眼前一亮:“周先生说得对!我之前只想着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却忽略了这一点。以后每个月,我都会抽时间带孩子们去集市、工坊看看,让他们多了解外面的世界。”
周先生满意地点点头:“李大人能这样想,我就放心了。教育孩子,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
接下来的日子,李正华按照周先生的建议,每个月都会带小花和四华去开封的集市、工坊参观。在集市上,孩子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听到了商贩们的吆喝声,了解了百姓们的生活;在工坊里,孩子们看到了工匠们如何制作火器、日用品,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乐趣。
小花对工坊里制作的香露很感兴趣,她看着工匠们将各种原料混合、熬制,好奇地问:“爹,这些香露是怎么做出香味的呀?”
李正华耐心地解释:“这些香露里加了各种香料,比如玫瑰花、茉莉花,还有一些药材,经过特殊的工艺熬制,就有了香味,而且还能护肤、驱蚊。”
四华则对火器工坊里的连珠炮很感兴趣,他看着工匠们组装炮管、调试炮架,问道:“爹,这连珠炮能打多远呀?威力大不大?”
李正华笑着说:“这连珠炮能打五百步远,威力很大,一炮就能炸塌一座小房子。有了它,咱们大宋的军队就能更好地保卫国家,不让敌人欺负我们。”
孩子们在参观中增长了见识,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周先生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心里很是欣慰,对李正华说:“李大人,您带孩子们参观集市、工坊,真是个好主意。现在孩子们学习更认真了,还经常跟我分享他们在外面看到的新鲜事。有些,连我自己都不曾耳闻。”
李正华笑着说:“这都是周先生您的功劳。要不是您提醒我,我还想不到这些呢。”
与宋国的欣欣向荣截然不同,辽国上京的气氛却愈发压抑。上京工坊内,工匠们围着仿制的连珠炮,脸上满是绝望。
十天过去了,他们依旧无法解决炮管精度和炮架减震的问题,仿制的连珠炮不仅射程短,还经常出现炸膛的情况。
“大人,我们真的尽力了。” 老工匠跪在耶律洪面前,苦苦哀求,“宋国的工艺太精湛了,我们没有合适的钢材,也没有详细的图纸,根本仿制不出来啊!您就饶了我们吧!”
耶律洪看着眼前粗糙的连珠炮,心里满是无奈。他知道工匠们说的是实话,可辽主的命令如山,他只能硬着头皮说:“再给你们半个月时间,若是还造不好,就算陛下不处置你们,我也不会放过你们!”
工匠们无奈地站起身,继续围着连珠炮忙碌。寒风从工坊的破窗吹进来,卷起地上的铁屑,落在工匠们的脸上,可他们却感觉不到寒冷,心中只有无尽的绝望。
耶律洪离开工坊,心情沉重地回到皇宫。他刚走进议事殿,就看到辽主耶律洪基正坐在椅子上,怀里抱着一个美人,手里拿着酒杯,脸上满是醉意。
殿内歌舞升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与工坊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
“陛下,工坊的工匠们依旧无法造出合格的连珠炮,您看……” 耶律洪躬身道,语气带着几分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