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一代名臣曾国藩 > 曾国藩后天成圣之道

曾国藩后天成圣之道(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决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我们来看看,被后世奉为圣人的曾夫子最初是如何实践这“日课十二条”的。

曾国藩论课程第一条是“主敬”。计划中规定“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曾国藩实践起来又是怎样的呢?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京城忽然刮起大风,这样恶劣的天气,曾国藩仍没有待在家中,其日记中记载:“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曾国藩在京城居翰林之位,主要做的事情便是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要真正深入研读必须做到心无旁骛。曾国藩的读书状态又如何呢?他在日记中记录了研读《易经》时的情形:“丹黄几十页书,如勉强当差一样,是何为者?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立志自新以来,又已月余,尚浮躁如此耶!”

第二条是“静坐”。曾国藩本来打算用功读书,实际行动上却总是慵懒怠忽,日记往往无可记录,四十多天“日日玩憩”。这种状态使曾国藩时感空虚,晚上回到寓所将自己检讨一番,立誓明日洗心革面。孰知明日复明日,光阴空蹉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读罢《易经》后便出门会友。上午与杜兰溪谈学论道,留在杜家吃中饭,下午为何子敬祝寿,晚上于何宅赏听昆曲,直至初更时分才回到寓所。静夜思过,曾国藩充满愧疚,在日记中写道:“明知尽可不去,而心一散漫,便有世俗周旋底意思,又有姑且随流底意思。总是立志不坚,不能斩断葛根,截然由义,故一引便放逸了。”交友聊天本是年轻人的常性,曾国藩亦不例外。他平时忙于交际应酬,酒酣耳热之际更是忘乎所以,高谈阔论,哪里还记得“静坐”功课?

第六条是“谨言”。有野心的年轻人大多都有争强好胜之心,饱读诗书、春风得意的翰林公曾国藩亦不例外。曾国藩自己也承认,“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每夜静思,面对“谨言”课程时,他常常愧疚不已:白天“总是话过多”,“言多尖刻,惹人厌烦”的情形历历在目。曾国藩身居翰林,谈学论道乃常有之事,而他往往强言争辩,“词气虚骄”,好友们为此没少吃苦头。据《曾国藩日记》记载,一次,他与好友为学业争论起来,反省云:“彼此持论不合,反复辩诘。余内有矜气,自是特甚,反疑别人不虚心,何以明于责人而暗于责己也?”

此种情形在他的日记中时有出现。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曾国藩至友人陈源衮处为其母拜寿,“席前后气浮言多”,同汤鹏等人讨论诗文时“多夸诞语”。回家后在日记中写道:“平日辩论夸诞之人,不能遽变聋哑,惟当谈论渐低卑,开口必诚,力去狂妄之习。此二习痼弊于吾心已深。前日云,除谨言静坐,无下手处,今忘之耶?”

曾国藩为戒妄语付出了十分艰苦的努力。他甚至刻意疏远朋友,被大家戏谑为“淡而无味,冷而可厌”。师友吴廷栋劝导他说:“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积诚而致之,故曰命也。然君子不谓命。”

第七条是“养气”。过去的史家在评论历史人物时,往往为突出其政治属性,会将他们简化为冷冰冰的面孔。对曾国藩的评价便是典型一例。曾国藩无疑是一位理学家,恪守“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后世史家往往便会由此出发,忽略掉曾国藩和其他男人一样有七情六欲的一面。实际上,曾国藩因笃信理学而从未纳妾,且妻子欧阳氏经常患病,所以他格外羡慕姬妾成群的同僚。

一次,曾国藩应邀赴宴,看到进士同年美妾如云,心中顿生无限游思,“目屡邪视”,回家后又闻妻子病榻**,心中无端烦躁。入夜静思,他顿感理学功夫大减,反省云:“真不是人,耻心丧尽,更问其他?”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挚友陈源衮新纳美妾,人皆赞貌若桃花,曾国藩羡慕不已,借故意欲一见。陈源衮拗不过曾国藩,只好从命。曾国藩见美妾后窘态百出,出言调戏,“狎亵大不敬”。道光二十三年二月,曾国藩在好友汤鹏家中又故伎重施,对汤鹏的两个姬妾“谐谑为虐,绝无闲检”。除调戏友人姬妾外,青年曾国藩还经常出入声色场所,“无事夜行,心贪嬉游”。

第八条是“保身”。曾国藩平生有三戒,即戒妄语、戒围棋和戒水烟。然而,戒棋对曾国藩来讲是一道不可逾越的修身极限,终其一生亦未戒除。曾国藩自幼酷爱下棋,任职京师后更如鱼得水。因为京城是棋界精英荟萃之所,曾国藩的师友中有不少人耽于此道,如刘谷仁、何子敬、朱廉甫等,所以曾国藩在论学之余,总能找到棋友一起下棋,几乎到了沉溺痴迷的程度。一次,曾国藩上午刚同友人战罢,午饭时看到有人下棋仍“嗜之若渴”,立在一旁指指点点,“几欲自代”。

然而下棋是非常劳神的,一局下罢往往令人头昏眼花,精神萎靡。曾国藩为了专注精神于正务,便下定决心戒棋。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的日记中写道:“又围棋一局,此事不戒,何以为人!”为了戒棋,曾国藩令家人将围棋束之高阁,藏到他不知道的地方。

遗憾的是,一旦棋友来家做客,他便将誓言、决心弃之不顾了,命家人取出棋具,下将起来。一次,郭嵩焘来到家中做客,谈罢公事,二人“围棋二局”。下完棋后,曾国藩感到身体非常疲乏,发誓“以后永戒不下棋”。没想到,曾国藩的“永戒”之期竟然未能坚持一日。次日便又与郭嵩焘下棋,“复蹈昨日之辙”。第三天又同黄鹤汀下棋良久。

围棋戒不掉,沉溺又会有损身体,曾国藩总是为此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有一天,好友徐石泉来访,二人下棋数局,“石泉去而余头昏眼花,因戒永不下棋。誓曰:如再下棋,永绝书香也”。即使下了如此之大的决心,曾国藩还是未能戒掉棋瘾。无论是在金陵决战的殊死时期,还是天津教案的千钧一发之际,曾国藩都未曾忘记围棋。

不过,曾国藩在戒水烟方面还是十分成功的,就连梁启超都因此而钦佩他的个人意志力。曾国藩出身湖南,深受湘文化“经世”学派的影响,对当时流行的鸦片烟毒深恶痛绝,但他自己却有抽水烟的嗜好。曾国藩意识到“吃烟太多,故致困乏”的危害,为“保身”计,决心从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开始戒烟。曾国藩平素吸烟成瘾,甫一戒烟,便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戒烟初期,曾国藩时感六神无主、精神恍惚,犹如婴儿断乳般难受。他一方面告诫自己断不能复吸,另一方面拼命找朋友下棋、聊天,防止戒烟失败。关于这一段的痛苦经历,他在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即宜守规敬事,乃闲谈荒功,又溺情于弈。归后数时,不一振刷,读书悠忽,自弃至矣。乃以初戒吃烟,如失乳彷徨,存一番自恕底意思。此一恕,天下无可为之事矣。急宜猛省。”戒烟中期,曾国藩的烟瘾时有反复,“自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每到这种时候,曾国藩便“不能静坐,只好出门”。一个月后,曾国藩终于成功戒烟。

由以上种种来看,曾国藩的修身实践艰难异常,始终徘徊于同本心欲望斗争的困境之中。然而正是在立定大志的前提下,他才能够“截断根缘,誓与血战”,成就了后来的一番伟业。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