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一代名臣曾国藩 > 曾国藩勤俭治家之道

曾国藩勤俭治家之道(第2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亲戚邻居们见曾家已过得有些气象,都认为曾家大可不必如此节俭。曾竟希却说:“菜根儿补肾,苦瓜根儿去火,都是宝哩!”

曾家什么都在变,气象也是一日胜过一日,但这腌菜的内容却一直没有变。湘乡人都说:“曾家吃菜根儿是吃顺口了!”

除了对家中的女人有具体要求之外,曾国藩对家里其他人的要求也极其严格。比如,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官宦人家的管家出门都要坐轿,更不用说大小主人了,可是,曾国藩却在信里告诉兄弟子侄们,非到万不得已,绝不许随便使唤轿子。除此之外,他甚至要求兄弟子侄们不许随便呼婢唤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宦,终算不得祖父之贤肖,我家之功臣。若能看透此层道理,则我钦佩之至。

曾国藩这么要求家里人,他自己对“勤俭”二字更是身体力行。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曾国藩当时已经官至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级干部。但就是这样一位高官,在京城为官时,却一直租房子住;每顿饭只有一道菜,因此还被民间戏称为“一品宰相”;穿衣服也很节俭,一件天青缎马褂,因为只有偶尔庆贺和新年时才穿,穿了三十年,还和新的一样。

曾国藩当时的俸禄不算低,但由于京城的花销实在是很大,再加上他有买书的习惯,还要供养老家的老人和妻儿,竟然年年要靠借债度日!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曾国藩因为替一名弹劾广西巡抚郑祖琛的监察御史鸣不平,被咸丰皇帝一句话就给稀里糊涂地扔进了刑部大牢,又让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陈孚恩稀里糊涂地打了三十大板,后来还是肃顺说情,咸丰皇帝才又一句话把他官复原职。这样算起来,曾国藩离开府邸也就是几天的光景,但当他回到府邸时,还是被吓了一跳。

府邸里静得瘆人。曾国藩叩门时,心中还在推测:“肯定是我的事被府里知道了,下人们都做了鸟兽散。”当时在京城里,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尤其是四品以下官员的府邸,哪怕是从宫里或门外传错一句话,甚至只一字之差,比如把“老爷被贬”传成“老爷被逮”,仆人也要走散大半。

叩了很长时间的门,里面才有动静:“客人请回吧,我家老爷出皇差了,不在府上。”曾国藩一听声音,知道是门房周升,按捺住满心的感动,心平气和地回答:“老爷的皇差已经办完了!周升啊,你开门吧。”周升这才开门,倒把曾国藩吓了一跳。为什么呢?因为周升看起来太憔悴了。

曾国藩以为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周升就告诉曾国藩:“礼部来人说老爷触犯了国法,被投进了刑部大牢!我就赶紧告诉家里人,千万别出去乱说。我千嘱咐万叮咛,还是被钱庄知道了。钱庄前儿个来人要搬您老的《廿三史》,小的们好说歹说总算劝住了。昨天另一家钱庄来人,说啥也要把轿子抬走顶账。您刚才一敲门,我还以为又是钱庄来讨账呢。”

还有的史料记载,曾国藩有一次着急用钱,实在没辙了,就把自己收藏好几年的一把状元扇给当了。

曾国藩身为堂堂大清国二品大员,竟然屡屡要靠去钱庄借钱、当铺抵押财物维持全家人的开销,实在是将“以俭养廉”做到了极致。

曾国藩以自己的行为真正落实了他“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临,予不念言”的誓言。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后,曾家从金陵两江总督府搬回湖南老家的遗物,基本上都是书。曾国藩安贫乐道,一生不虚。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