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李鸿章带着新招募的淮军到安庆来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报到。把军队安顿好以后,李鸿章就带着三个人去拜见曾国藩,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这时曾国藩碰巧出去散步了,李鸿章就让三人在厅外等候,自己到里面坐等。
不久曾国藩回来,听到李鸿章想请他考察外面的三个人,张口便说:“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更担不起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可以重用。”
曾国藩向李鸿章详细阐述了三人的品行能力,这让李鸿章不禁暗自生疑。曾国藩明明没有会见三人,却对三人如此了如指掌,只此一面,便对三人侃侃而谈,这是如何办到的呢?
曾国藩于是告诉他:“刚才我散步回来,走过他们身边时,看见左边那位始终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老实、小心谨慎的人;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可见是一位大将之才。”
曾国藩所说的这位“大将之才”,便是淮军猛将、后来官至台湾巡抚的刘铭传。
曾国藩具有异乎寻常看相识人的能力,通过观察对方的外貌、肢体语言,便可推断出对方的品质、性格、能力,这在他为官从政的数十载中屡试不爽。他所著述的《冰鉴》一书,更是谈气观相的经典论著,成为后人为官、用人学习研读的典范。
三
“求人才至难,当如鹰隼击物,不得不休。”曾国藩把求人才比成苍鹰猎物,一定要捕猎到才能罢休,可见曾国藩对人才是多么的重视。
曾国藩还说,求人才要像青蚨有其母、野鸡有其媒一样,以类相求,同气相引。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主将身不正,求得的就难免是一群鸡鸣狗盗之才了。
曾国藩认为在平常状态下是看不出人的本质的,而求才就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所以他强调一定要学会在危难情况下暗中观察人才,用这种方法来鉴别人才的好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不但重视人才的量,而且重视人才的质,这是非常难得的。
除此之外,曾国藩的爱才之道还在于用才。他与多数叶公好龙的用人者不一样,他的爱才之道只有一个原则——用。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慈禧太后仔细核算,发现全天下的督抚大臣、地方要员,竟然有一半来自曾国藩的湘系人才。也正因此,曾国藩对清朝政治的影响,直至他死后仍然根深蒂固。
曾国藩敢于而且能够用与自己能力相当的人,在这一点上,古代很少宰辅之臣能做到。庞涓陷害孙膑,李斯陷害韩非子,都只因为这些人比自己更有能力。所以他们身为宰辅,实无宰辅的度量。曾国藩用的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彭玉林、李树斌等人,无不是一等一的贤能之臣,他们在很多方面比曾国藩还要出色,但是曾国藩决不会因此而埋没他们。或是因他提拔,或是因他极力推荐,这些人都成了军事大臣。
曾国藩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后来又因为建立军功而进入政界,成为国家的高级行政官员。如左宗棠被封为大学士,彭玉林被封为兵部尚书,杨载福、曾国荃做过总督,江忠源、胡林翼等人做过巡抚。这些湘系元老,在延缓清朝灭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鸿章、左宗棠、刘坤一更是成了大清朝的股肱之臣。
尤其可贵的是,当时冒出的一批科技人才,如徐寿、华蘅芳、李善兰等人,也都因为曾国藩的重用而最终成为海内一流科学家、工程师。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神,就先说到此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