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邦前脚离开,袁世凯后脚就将给李鸿章的电报发走。电报先介绍了一下朝鲜目前的形势和朝鲜朝廷的请求,同时讲了一下日本的态度。电报原文是:“韩归华保护,其内乱不能自了,求华代戡。自为上国体面,未便固却。顷已嘱如必须华兵,可由政府具文来,即代转电请宪核办。如不允,他国必有乐为之者,将置华于何地?”电报又说,“日译员郑永邦以其使令来询匪情,并谓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必不能了,愈久愈难办,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凯答韩廷亦有此请,我政府冀其习战自强,尚未核准,并探询以乙酉约,我如派兵应有何处知照?郑答由总署北洋均可,我政府必无他意。”
李鸿章收到电报后,并没有急于上奏。他把自己关进签押房,前前后后想了几天,又和身边的幕僚详细议了议。李鸿章为什么这么谨慎呢?因为他最担心的不是东学党能不能闹大,能闹到多大,而是日本人。日本在同治十三年,在毫无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出兵将台湾占领,这件事给李鸿章留的印象太深刻了。这件事平息后,在总理衙门恭王、文祥,以及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坚持下,大清国加强了海防建设。不仅组建了北洋水师、南洋水师,还从国外花巨资,购买了一批比较先进的军舰。大清国如此劳民伤财,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防备日本。收到袁世凯的电报后,李鸿章一直在想,这是不是日本人设计好的一个圈套?日本觊觎朝鲜,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但他又不能把朝鲜发生暴乱的事,永远压在自己手里,他必须得通报给总理衙门。当日急电总理衙门,决定派北洋海军济远、扬威两艘军舰,迅速赶往仁川保护在朝经商的华人,另调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领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麾下淮军一千五百人,分坐招商局轮船随后跟进。
总署收到这份十万火急的电报后,并没有马上答复,因为在前三天,总署的领班大臣奕劻,不知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竟然拉起了肚子。李鸿章电报到时,奕劻的肚子虽然好了,但因为看病的郎中有话,不躺够七天,千万不能起床,否则容易抻断肠子。李鸿章不知道这里面的玄机,还以为总署已经把电报递进了宫里,事情耽搁在了光绪皇帝的手上。哪知一等就是好几天。李鸿章急得两眼冒火,恨不能长出一对翅膀,飞进宫里去问个究竟。
还有一个人比李鸿章还急,都快急疯了,他就是日本驻朝鲜代理公使杉村。郑永邦回去后,把袁世凯的话对杉村一讲,杉村乐坏了,以为中国出兵代戡这件事是板上钉钉了,哪知一等就是五天,中国竟然毫无出兵迹象。
杉村坐不住板凳了,坐车便来到中国驻朝商务公署,决定实地打探一下。
袁世凯和杉村在接待大厅见了面。相互施礼,差官又沏了一杯热茶,袁世凯这才说道:“不知杉村先生匆匆赶来,是要办理何事?莫非大鸟公使回任了?”
杉村说:“匪乱日炽,商务受阻,各地日商频频告急,不知贵国戡乱之兵何时赶到?”
袁世凯长叹一口气:“电报已经发走几日,想来这一二天该有消息。”
杉村问:“韩王的求援国书发走了吗?”
袁世凯:“好像还未发走。否则,总署不可能至今未回音。”
杉村试探性地问:“就算收到韩王的求援国书,贵总理衙门也要上呈朝廷。”
袁世凯很肯定地答:“只要韩王请援,我国肯定派兵船过来戡乱。但未收到国书,朝廷不便派兵前来。”
杉村很焦急地说:“鄙人就怕,韩王迟疑不决,党匪扑犯公州,真到那时,汉城可就危险了。眼下的局势,很让人担心啊!”
说完这话,杉村忧心忡忡地站起身,对着袁世凯施了个礼,便告辞而去。袁世凯送走杉村,马上给李鸿章发电,把杉村的话重复了一遍。为了打消李鸿章的顾虑,袁世凯特意在电报中说了这样一句:“杉与凯旧好,察其语意,重在商民似无他意。”
李鸿章收到袁世凯的第二封电报,马上把日本驻天津领事请到衙门,探询日本对中国出兵替朝鲜戡乱一事的态度,哪知道领事的态度与杉村基本一致。李鸿章放下心来,二次急电总理衙门转呈朝廷,请定议。奕劻的肚子这时已经好了,本打算第二天再去衙门办理公事。但章京怕误事,打发人把两封电报直接送进王府了。奕劻一看,激灵灵便打个冷战,揣上电报就奔了皇宫。很快,帝师翁同龢被传进皇宫议事,随后又有其他大臣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