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袁世凯发迹史 > 二 识时务者为俊杰

二 识时务者为俊杰(第1页/共1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翁同龢,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状元。曾授同治皇帝读。同治崩后,又被选为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亲政前,名声不显,光绪十年中法战争期间还被罢黜军机大臣;亲政后,开始得宠,以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再授军机大臣,成了光绪须臾离不开的人物,风头比一些闲散王爷还猛。《清史稿》专门有过一段文字记载翁同稣受宠的程度:“二十年,再授军机大臣。懿旨命撤讲,上请如故。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进言。上亲政久,英爽非复常度,剖决精当。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试问,光绪皇帝有了翁同龢这么一个师傅,治国方略是不是当真见长呢?我看未必。相反,光绪的治国方略未见提高,扯淡的功夫倒日渐增长。翁同龢虽是一代状元,但他的超拔之处,偏偏是他的书法与古玩鉴定。光绪与他在一起,不仅练成了一手好字,还学会了扯闲淡。因为崇尚空谈,翁同龢很受一些人的吹捧,渐渐便形成了以他和李鸿藻为首的、湖南巡抚吴大澄等人为主的清流党。翁同龢是书法家,李鸿藻是文章大家,而吴大澄则是颇负盛名的金石、书画家,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文人。

当李鸿章把日本人所提的三个撤兵条件递进京师后,翁同龢未及读完便“嗷”的一声蹦起来,破口大骂道:“李鸿章当诛!李鸿章当诛!倭寇已经骑到脖颈上了,他还在那犹犹豫豫!我大清一直受西欧英法等国的气,如今还要受没有三块豆腐高的倭寇的气!打他个狗日的!”

一见师傅气成那样,光绪马上口传圣谕,命令所有在京王爷大臣从速进宫议事。

北京城里的光绪与王爷大臣们尚未议出个子午卯酉,在朝鲜的日本军队,已于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一日(1894年7月23日),突然袭击了汉城王宫,软禁国王李熙,解散政府,扶植李昰应上台摄政,并成立以金弘集为实际首脑的亲日政府。金弘集上台当天,便发布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从这天开始,朝鲜正式认贼作父。

消息传开,在朝鲜经商及公署人员开始纷纷逃遁。袁世凯命令侍卫加强警戒,并委托在朝鲜所娶的第三姨太闵氏,潜出公署向国内发电通报情况,请示办法。电云:“凯等在汉日围月余,视华仇甚。赖有二三员弁勉可办公,今均逃。凯病如此,唯有死,然死何益于国事,痛绝!至能否邀恩拯救,或准赴义平待轮,乞速示。”

但日军并未就此罢休,时隔两天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竟然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中日决裂,风传日军欲包围公署,擒拿袁世凯等人。

袁世凯当日先把家眷派人送到仁川,然后给国内发电:“华人在此受辱,凯在此甚难见人,应下旗回,拟留唐守看管探事。”

收到袁世凯电报不多几日,朝廷命李鸿章给袁世凯发电,传达圣谕:“本日奉旨:袁世凯著准其调回,钦此。希将经手各事交唐守绍仪代办,即回。”

清廷随后下达了宣战诏书:

“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近十数年,该国时多内乱,朝廷字小为怀,叠次派兵前往戢定,并派员驻扎该国都城,随时保护。本年四月间,朝鲜又有土匪变乱,该国王请兵援剿,情词迫切,当即谕令李鸿章拨兵赴援,甫抵牙山,匪徒星散。乃倭人无故派兵,突入汉城,嗣又增兵万余,迫令朝鲜更改国政,种种要挟,难以理喻。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讵行至中途,突有倭船多只,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变诈情形,殊非意料所及。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鸥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用特布告天下,俾晓然于朝廷办理此事,实以仁至义尽,而倭人渝盟寻衅,无理已极,势难再以姑容。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并著沿江沿海各将军督抚及统兵大臣,整饬戎行,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毋得稍有退缩,致干罪戾。”

日本不甘落后,马上也向中国宣战:

“保全天佑践万世一系之帝祚大日本帝国皇帝示汝忠实勇武之有众:联兹对清国宣战,百僚有司,宜体朕意,海陆对清交战,努力以达国家之目的。苟不违反国际公法,即宜各本权能,尽一切之手段,必期万无遗漏。惟朕即位以来,于兹二十有余年,求文明之化于平和之治。知交邻失和之不可,努力使各有司常笃友邦之谊。幸列国之交际,逐年益加亲善。讵料清国之于朝鲜事件,对我出于殊违邻交有失信义之举。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于其内乱,借口于拯救属邦,而出兵于朝鲜。朕依明治十五年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帝国于是劝朝鲜以厘革其秕政,内坚治安之基,外全独立国之权力。朝鲜虽已允诺,清国始终暗中百计妨碍,种种托辞,缓其时机,以整饬其水陆之后备,一旦告成,即欲以武力达其欲望。更派大兵于韩土,要击我舰于韩海,狂妄已极。清国之计,唯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查朝鲜因帝国率先使之与诸独立国为伍而获得之地位,与为此表示之条约,均置诸不顾,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就其所为而熟揣之,其计谋所在,实可谓自始即牺牲平和以遂其非望。事既至此,联虽始终与平和相始终,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

接到电传圣谕,袁世凯连夜打点行装,然后匆忙和唐绍仪办了一下交接,便潜赴仁川,乘坐平远舰回国。上船之后,把家眷安顿下来,袁世凯忽然潸然泪下,他心里异常清楚,此次回国,他的外交生涯很可能就此结束了,他大概再也回不到这里了。时间是光绪二十年的六月十五日(1894年7月17日),朝鲜正是遍地刀兵、硝烟弥漫之际。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