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星星小说网 > 其它另类 > 乱世能臣左宗棠 > 海防塞防之争

海防塞防之争(第1页/共2页)

公告:服务器硬盘损坏造成数据丢失!请重新注册用户。造成不便,敬请谅解!

但岛国日本以琉球船员在台湾遇难为借口,突然发兵侵犯台湾一事,却打乱了大清国西征的部署。大清国朝廷不得不由专注新疆,转而兼顾起海防来,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塞防与海防之争。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年初,经过充分准备,早已觊觎我国台湾的岛国日本,借口琉球船员在台湾被当地人杀害,悍然发动对台湾的战争,只用三昼夜便将台湾占领,其进军之速大出朝廷预料。日本此次虽只派兵三千,但船坚炮利,士兵手里的器械精良,极有战斗力。

这件事最后虽然通过外交谈判得以解决,但大清国不仅允给日本恤银十万两,还对日本军队占据台湾期间所有修道、建房等件偿银四十万两,并承认日本此次侵台是保民义举。日本侵台事件,无意中显示了日本海防的强大,也暴露了大清国海防的薄弱。

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经过慎重考虑,给朝廷上了一个《筹议海防折》,提出:

况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孰重孰轻,必有能辨之者。此议果定,则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似须略加核减,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

李鸿章上折不久,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李宗义也就加强东南海防一事拜上一折,所论与李鸿章基本相同;随后,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署福建巡抚丁日昌、闽浙总督李鹤年、署河道总督乔松年,以及江苏巡抚吴元炳等人,也纷纷上折,主张暂时维持新疆现状,专注东南海防。

只有湖南巡抚王文韶等少数人上折,认为“俄人不能逞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主张宜以全力注重西北,认为塞防大于海防,强调海防为轻,塞防为重。

针对绝大多数官员专注海防之论,慈禧太后会同恭亲王与一班在京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反复议论了两月有余,终觉专注海防,就此放弃新疆似有欠妥之处。

慈禧太后为稳妥起见,令军机处给各省督抚遍发询旨,同时亦将李鸿章等人的折子悉数抄阅,让大家共同讨论,“妥筹密奏”。

询旨递进兰州,左宗棠把李鸿章、李宗义等人的奏折全部阅看一遍,很快便形成自己的观点。他赞成李鸿章提出的加强东南海防之议,但对移塞防之饷作海防之饷一说,却持有不同看法。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三月初七日,经过反复论证,左宗棠所奏之《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拜往京师。

左宗棠坚持认为:

窃闻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必专顾西域,且宜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以俄人狡焉思逞,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自封者也。

慈禧太后召集在京的一班王大臣讨论,最后决定按照左宗棠所陈的办理:海防、塞防并重。

一道密旨于是悄悄递往左宗棠之手:

关外现有统帅及现有兵力能否剿灭此贼?抑或尚有未协之处,应如何调度始能奏效?或必须有人遥制,俾关外诸军作为前敌,专任剿贼,方能有所禀承?著通盘筹划,详细密陈。

慈禧太后不问别人,专问左宗棠,可见左宗棠在慈禧太后心目中的位置何等重要。

您阅读的小说来自:星星小说网,网址:www.xiaoshuox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