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已成伴食宰相的李鸿章,突然接到圣旨:明年四月初,为俄君加冕之期,已派李鸿章为正使,前往致贺。
李鸿章愣了许久才醒过神来。他把口授的《吁辞使俄折》递进宫去。
但朝廷却不准他推辞:
李鸿章奏,吁恳收回成命一折,李鸿章耆年远涉,本深眷念,惟赴俄致贺,应派威望重臣,方能胜任。该大学士务当仰体朝廷慎重邦交之意,勉效驰驱,以副委托,无得固辞。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三月十二日,七十四岁高龄的大清国头等赴俄使臣李鸿章,带着一个由他亲自组建的庞大使团,终于由京师起程,踏上了漫漫的欧洲之旅,开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西欧之行。
他此次出使,不仅仅是为参加俄皇加冕,还肩负着与俄订约的使命。之后,他还要代表大清国应邀到英、法、美、德等国访问。
为防意外,慈禧太后特遣三名太医随行,俄、美、法等使馆也各派一名医生跟在左右;俄、法、美、英、德五国又各自从使馆里选了三名参赞官做向导。
李鸿章抵达俄都圣彼得堡后,被俄方安排在皇宫附近一家豪华的驿馆里下榻,前后均设置了岗哨和游哨。
日本的伊藤博文也应邀来到俄国,但俄方为他安排的住所不仅远离皇宫,且设施也较为简陋。
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大典过后,李鸿章即与俄外相吉尔斯议起了订约之事。
当时的李鸿章,胡须与头发已经全白,但却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辩才不减当年,这不能不让吉尔斯感到惊讶。
吉尔斯私下发感慨说:本人到现在才承认,大清国如此腐败透顶,却仍能存在,的确与这个老头子有关!
一月后,经反复请旨,李鸿章在圣彼得堡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务大臣罗拔诺夫为共同防止日本侵略,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
该条约又称《中俄密约》,主要内容为:(1)日本如侵占俄国亚洲东部土地或朝鲜领土时,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2)缔约国一方未征得另一方同意,不得与敌方议立和约;(3)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岸口均应对俄国军舰开放,中国地方官应尽力供应所需;(4)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并规定由中国驻俄公使与该银行就近订立合同条款;(5)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均有权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和军需品;(6)本条约自铁路合同批准之日起,有效期十五年,届期六个月以前,再行商办展期。
当时有人说,李鸿章能与俄签订此条约,是因为事前李鸿章收受了俄方的贿赂;还有人说是因为俄方送给了李鸿章两名美女。
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此条约其实是李鸿章未抵俄都时,慈禧太后指使恭亲王已提前与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谋划好的,李鸿章不过是例行画押钤印而已。这一则是为报答俄国联合法、德二国为大清保住了辽东半岛,二则也是为了防范日本以后的攻击。
日本与俄国都是中国的邻国,依当时大清国的国力,不可能与两国同时为敌,只能联络一方共同防范另一方。恭亲王称此举为联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