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俊义的奏折如急电般飞速传至汴梁,瞬间在朝堂上引发强烈震动。自辽东战事爆发以来,往昔在是否对辽东用兵问题上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文官们,此刻皆识趣地缄口不言,毕竟敌军已气势汹汹地侵入国境,若再不反抗,大梁的威严与百姓的安稳将荡然无存。
在庄严肃穆、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林冲,这位大梁的皇帝,面色凝重地展开奏折,眼神如鹰隼般快速扫过字里行间,情绪随着奏折内容起伏不定,时而满脸怒容,时而露出欣慰之色。读完后,他猛地将奏折拍在龙案上,目光冷峻地扫视着群臣,大声怒道:“高丽这群贼子,实在是欺人太甚!幸得我大梁有卢俊义等忠勇之士,奋勇抗敌,力挫贼军锐气。”
众大臣见状,赶忙纷纷跪地,齐声高呼:“陛下圣明,我大梁将士英勇无畏,定能保我山河无恙,护我百姓周全。”
宰相萧逸整理了一下朝服,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队列,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如今战火已燃,且我大梁军连获大捷,此时正是一鼓作气、巩固战果的关键时刻。当下首要之务,便是合理调配粮草辎重,确保前线供应充足,让将士们毫无后顾之忧,如此方能乘胜追击,彻底击退高丽,扬我大梁国威。”
林冲微微点头,对萧逸的提议表示认可。紧接着,他目光坚定地看向群臣,说道:“朕仔细思量了卢俊义的奏折,此次我军士气高昂,而高丽经此数战,元气大伤。朕有意乘胜出兵高丽,直捣黄龙,让高丽从此不敢再对我大梁有非分之想。”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喧嚣起来。文官们交头接耳,神色忧虑。随后,尚书郎赵平带领几位文官站了出来,面露难色,拱手进谏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虽说我军连胜,但将士们征战已久,疲惫不堪,且深入敌境,粮草补给、地形勘察等诸多难题接踵而至。况且,贸然出兵高丽,极有可能引发大规模战事,周边诸国若趁此机会蠢蠢欲动,我大梁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还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文官也纷纷附和,言辞恳切地陈述出兵高丽的弊端。朝堂之上,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支持与反对出兵的两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林冲眉头紧皱,陷入了沉思,眼神在群臣之间来回游移,试图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中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良策。
林冲眉头紧皱,陷入沉思之时,秦明等一众武将神情激昂,纷纷出班。秦明抱拳行礼,声若洪钟:“陛下,臣以为,此时出兵高丽乃是绝佳时机!我大梁新立,四方皆在观望,正需一场大胜来树立国威。高丽屡屡犯我边境,此乃公然挑衅,若不予以重击,日后必定会有更多宵小之辈对我大梁国土心怀不轨。”
其身后的几位武将也纷纷点头,其中一位武将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我军在辽东连胜,士气正旺,将士们皆渴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高丽。此刻我军战意高昂,此乃天赐良机,怎能因些许困难就退缩不前?至于粮草补给与地形之困,我等愿与前方将士共克艰难,定能妥善解决。”
另一位武将也跟着进言:“陛下,若此时不出兵,恐让天下人觉得我大梁软弱可欺。我大梁儿郎各个英勇善战,何惧深入敌境?只要谋划得当,必能大获全胜,让周边各国对我大梁敬畏有加。”
文官们听了武将们的慷慨陈词,并未就此退让。赵平赶忙再次拱手说道:“诸位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战争非儿戏,牵一发而动全身。出兵高丽,风险巨大,一旦陷入持久战,我大梁民生必将受到重创,国力也会损耗严重。还请陛下以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啊。”
朝堂上,武将们主战,文官们主和,双方各执一词,争论得不可开交。林冲坐在龙椅之上,看着群臣各抒己见,心中愈发凝重。
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的两方争得面红耳赤。武将们士气高昂,力主出兵高丽,以扬国威;而文官们则忧心忡忡,竭力反对。随着争论愈发激烈,更多文官加入反对出兵的阵营,他们言辞恳切,试图以历史为鉴,劝服林冲放弃出兵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