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之务,是抢修这三处最危险的决口隐患段,他点了点图上标记,必须深打木桩,以巨石砌筑核心,水泥勾缝灌浆,绝不能再用碎石泥土敷衍!”
他又指向城内河道:“内河之患,在于淤塞严重、河道狭窄、泄水不畅。
必须全面清淤,拓宽窄口,拆除所有私建水阁!尤其是这两处河道拐弯处,他再次精准点出,极易壅塞,需重点整治,甚至可以考虑裁弯取直!”
他语速不快,但条理清晰,每一处问题、每一种解决方案,都说得明白透彻,仿佛早已深思熟虑。
他甚至开始估算工程量、所需物料种类数量、大致工期和人力。
“水泥,”他特别强调,“此次修缮,必须大量使用水泥!其凝结快、强度高、整体性好,用于海塘核心和勾缝,远胜传统材料。
府衙即刻联系周边可用窑厂,加大采购!若不足,可奏请朝廷,调拨工部直属窑厂供应!”
工房经承和胥吏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原以为知府大人只是例行公事地看看,没想到竟如此专业、如此深入。
提出的方案更是闻所未闻,大量使用水泥,却又切中要害,让人无法反驳。
“大人……这……这工程浩大,所费甚巨,钱粮从何而来?人力如何征集?”经承艰难地开口。
“钱粮本府会想办法!”姜淮斩钉截铁,“先从府库挤出一些,本府再上奏朝廷,陈述利害,请求专项拨款!
至于人力,可以工代赈!如今水患刚过,多有流离失所之民,招募他们,既解决了工程人力,也安抚了百姓!”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仿佛又回到了在工部主持大工程时的状态,疲惫一扫而空,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即刻根据本府所言,草拟详细方案和预算!要快!下一次大潮或风雨,不会等我们!”
书房内,只剩下姜淮清晰有力的指令声、胥吏们忙碌的记录声,以及窗外呼啸的海风声。
一场针对宁波府命脉的水利攻坚战,就在这个夜晚,于知府的书房中,拉开了序幕。
而它的总设计师,正是这位以“修河”闻名、此刻又毅然扛起另一项治水重任的知府,姜淮。
……
姜淮亲自勘察并制定的那份详尽水利方案,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江宁府衙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方案本身无可指摘,切中要害,但其所需的巨额资金、庞大的人力以及大量采用“水泥”这一新材料的提议,让所有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官员胥吏感到震惊和无所适从。
方案和预算草案很快摆在了新通判和户房经承的案头。那数字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
“知府大人,”刘通判捧着预算草案,眉头拧成了疙瘩,语气委婉却坚定,“此方案利在千秋,下官钦佩。
然……府库历年结余有限,去岁税收尚未完全入库,眼下又要支付市舶司那边……各项开支,实在是捉襟见肘。
如此巨款,恐难筹措啊。”他巧妙地将市舶司的开支抬出来,暗示那里的“规矩”不能断。
户房经承更是直接哭穷:“大人明鉴!非是卑职不尽心,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便加上可能的朝廷拨款,缺口依然巨大!且招募流民以工代赈,每日粮草消耗亦是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