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本末倒置的政策,就算没有内乱外患,大明也早晚得亡,这是历史早就证明的道理。
倒是孔府看得最透彻,不管朝代怎么换,自始至终都在抓土地,靠着田产收租,才能稳坐千年世家,没被时代淘汰。
其实论圈地,没有哪个王朝比满清更狠,可满清偏偏把“农本”抓得最紧——
不管怎么圈地,始终保证农业生产不停,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
所以哪怕后来遭遇西洋入侵、太平天国起义,朝廷依然能维持住基本统治。
也正因如此,慈禧才有底气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只要农业还能撑住,农民能勉强吃饱,就不会抛家舍业去闹革命。
毕竟闹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饱腹,要是现在饿不死,谁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折腾?
就像崇祯朝,要是老百姓但凡有口吃的,能勉强活下去,就不会被逼成流民;
没有流民,自然就不会有流寇,谁还能闹腾出名堂来?
有了这个稳定的基础,朝廷再腾出手来应对关外的满清,胜负就真不好说了——
满清或许能入关抢劫,但绝不会像后来那样,轻轻松松就站稳脚跟、取代大明。
朱有建的想法透着股反常规的实在——
既然农民总因天灾抛荒,那干脆把土地收归朝廷手里,再佃给农民耕种,该收的租子照收,但不直接花掉,专门存着备灾荒年,到时候再返还给百姓。
他算得明白:
就算农民一时跑了,等外头混不下去,终究还是要回来种地,土地握在手里,就不怕没人耕种。
不过他没满足于此,反倒想起前世教员应对灾害的法子——
要治小冰河时期的旱涝,光靠存租子不够,得从根上解决水利问题!
于是他下了令,全国到处兴修水库、开挖沟渠:
旱的时候,水库放水灌溉,还能通过水利设施调节局部气候增雨;
涝的时候,多余的水顺着沟渠排走,避免淹了农田。
他还琢磨着更长远的——
推行退牧还野,把过度放牧的土地恢复植被,既能涵养水源,又能防止土地沙化;
再专门搞锁水治沙工程,用植被和水利把沙漠戈壁固定住、滋润透。
在他看来,想法其实很简单:
要是连沙漠戈壁都能改成绿油油的耕地,还怕没地方种田、没粮食养活百姓?
到时候别说应对小冰河,就算再遇上更大的灾,大明也能扛得住。
别真以为朱有建这番折腾是为了大明、为了老百姓——
他不过是莫名其妙穿越到这个世界,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回家的路,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先好好活下去,说不定哪天就有转机能回去。
既然要活下去,自然不愿过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日子,而要实现这点,他心里早有了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