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堡是不能长驻的,一旦清兵大队过来,被包围,就算护国军再能打,也不行。只是全军覆没的下场,所以张好古让护国军化整为零,自己的指挥所也去山里面。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
当清军铁骑如潮水般涌来时,固守关堡的护国军即便勇猛无双,也难逃被围歼的命运。
张好古的决策——将部队化整为零,指挥所迁入深山——看似退让,实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智慧。
历史证明,面对绝对优势的敌人,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远比固守死地更能延续战火,而游击战的星星之火,终可燎原。
关堡易守难攻,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后勤断绝?,一旦被围,粮草、弹药补给线被切断,守军只能坐以待毙。
?机动性丧失?。清军以优势兵力轮番消耗,护国军再精锐也难以持久。
张好古的\"分散指挥\"策略,实为以弱胜强的最好方式。
?小股部队的机动优势?,依托山林地形,神出鬼没,清军大队人马难以追踪。
进可偷袭粮草、破坏补给,退可隐匿行踪、保存实力。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诀
护国军通过分散作战,让清军陷入\"抓不住、打不赢\"的困境,消耗其士气与资源。
隐蔽于深山,可全局调度,避免被一网打尽。
?随时根据战局调整策略,清军来犯则避其锋芒,清军撤退则乘势追击。
?以小股部队牵制清军军主力,破坏清军的交通线,消耗敌军实力,最终为反攻创造条件。
固守关堡是勇者的悲歌,化整为零是智者的抉择。
张好古的决策,不仅能保全了护国军的有生力量,更让清军陷入疲惫不堪的消耗战。游击战的烽火虽小,却能焚尽强敌的锐气。
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在于一时的得失,而在于能否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生存空间?。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护国军的补给,不靠地方官府,一贯有自己的补给方式。
如今从海上经山海关,运过来也不算远。要是快马,一天也能跑个来回。运送物资的话,一天也能送过来。火器,粮草不用愁。
就是要怎样去打击清军的嚣张气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当清军靠掠夺补给时,明军靠敌方官方,而护国军几乎都是靠自己自筹。就像现在,护国军已开辟独特的海上运输线。从山海关到前线,快马一日往返,粮草火器源源不断。这条不为人知的补给通道,不仅是生存保障,更是战略反击的基石。
好处是避免受制于人?。不依赖地方官府,杜绝了被切断补给的风险。
?快速响应?。海上运输+快马接力,形成高效的快速补给。
?东汉末年,曹操偷袭袁绍乌巢粮仓,一举扭转战局。护国军的海上补给线,正是避免重蹈覆辙的未雨绸缪。
选择山海关转运也是有原因的,山海关的枢纽地位?,连接海陆,便于物资集散。再一个山海关暂时还是安全的,明军集结于此线,而且这里驻扎的明军也算是精锐。
?特殊高效配送?或者情报传递。一日往返,确保前线需求即时响应。